首页 >> 法律栏目 >>公司治理 >> 非货币财产出资在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公司法规定(三)》对其是如何规范的?
详细内容

非货币财产出资在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公司法规定(三)》对其是如何规范的?

文章内容

公司法许可股东用一定的非货币财产出资,但没有明确规定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相关标准及程序。实践中围绕非货币财产出资产生的纠纷较多,主要包括:(1)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未进行价值评估,公司或其他股东等请求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2)股东对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不享有处分权,较为常见的是股东将他人所有的财产用于出资,该财产的真实权利人请求认定出资行为无效;(3)非货币财产出资没有实际、完全地到位等。由于非货币财产是公司资小的组成部分,所以其存在的上述问题将影响公司资本的充实,对公司利益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都存在不利。为保障公司资本的充实和维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法规定(三)》对非货币财产出资进行了专门规范。

首先,未评估作价的非货币财产由于其实际价值是否与章程所定价额相符并不明确,在当事人请求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时,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此时法院应委托合法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然后将评估所得的价额与章程所定价额相比较,以确定出资人是否完全履行了出资义务。这种由法院委托评估的方式既可以便捷地解决纠纷,也可以尽快落实公司资本是否充实。

其次,设定了非货币财产出资到位与否的司法判断标准,尤其是对于权属变更需经登记的非货币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坚持权属变更与财产实际交付并重的标准,即该财产已实际交付公司使用但未办理权属变更登记的,在诉讼中法院应责令当事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间内办理权属变更手续。在该期间办理完前述手续后,法院才认定其已履行出资义务。另外,出资人对非货币财产已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但未实际交付公司使用的,《公司法规定(三)》规定法院可以判令其向公司实际交付该财产、在交付前不享有股东权利。这些规定旨在敦促出资人尽快完全履行出资义务,保证公司资本的确定。同时,对用土地使用权、股权这些较为常见的非货币财产出资的,也规定了出资义务履行的认定标准。

最后,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出资人用自己并不享有处分权的财产进行出资时,该出资行为的效力不宜一概予以否认。因为无权处分人处分自己不享有所有权(处分权)的财产时,只要第三人符合《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条件,其可以构成善意取得,该财产可以终局地为该第三人所有。而出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处分行为,出资人用非自有财产出资,也属于无权处分,那么在公司等第三人构成善意的情形下,其也应当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有利于维持公司资本,从而保障交易相对人的利益。所以《公司法规定(三)》规定以不享有处分权的财产出资的,出资行为的效力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而对实践中出资人用贪污、挪用等犯罪所获的货币用于出资的,尤其应防止将出资的财产直接从公司抽出的做法,此时应当采取将出资财产所形成的股权折价补偿受害人损失的方式,以保障公司资本之维持、维护公司债权人利益,所以明确规定此时法院应当采取拍卖或变卖的方式处置该股权。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